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以践促学青少年民乐团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以杭

来源:青少年体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5 14: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研究背景 民乐团是专业性、合作性、乐器种类颇多、具有很强专业性的综合社团,但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因为民乐团的特殊性、专业性较强,导致一些人对它“望而却步”;哪怕有

一、研究背景

民乐团是专业性、合作性、乐器种类颇多、具有很强专业性的综合社团,但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因为民乐团的特殊性、专业性较强,导致一些人对它“望而却步”;哪怕有些学校成立了民乐社团, 但因为忽略了儿童人格的培养,机械训练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而且一些学生无法有效提高演奏能力。 很多高段学生因找不到平衡点而退出民乐团。 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鲜有青少年民乐团活动的参考文献。

民乐团主要指以60人上下编制的乐团, 以演奏大型合奏曲(又称作民族管弦乐曲)及大型协奏曲为主,但部分乐团或学校的民乐社团可能一开始达不到很规范的编制、人数保证声部之间的平衡,在这种前提下,依然可以做相对特色的民乐小组社团等。 虽然现在民乐团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 校外教育机构着手民乐团的建设,但一般只会在专业能力上对学生提出要求,认为只要能够吹拉弹唱就可以建设好乐团。 因此,在团队建设的时候陷入误区,出现死练、死抠一首作品的情况。 对于乐团的建设,笔者查阅了知网等一些学术网站,针对如何建立民乐团、民乐团建设需要哪些声部、需要如何练习、声部间要怎样配合的文献较多,但对乐团实践活动的记录,包括如何开展乐团活动,活动对于乐团建设的重要性,对儿童能力的培养有何作用等方面,鲜有记录。

(二)层次性单一,不利于乐团发展。

乐团存在“炒冷饭”现象

乐团“有名无实”:有些学校或机构仅仅为了“艺术节”、某个比赛临时抓学生组建、排练,长时间训练同一首作品,就一个字“练”,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或演出。 学生容易感到疲惫,进入懈怠状态,大一些的学生可能会抱怨。 抓一些会乐器的学生“赶制”作品,虽能起到短时间“速成”的效果,但活动结束后,乐团就此解散,对乐团没有深入的、长时间发展的远瞻性计划。 不仅这样,而且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以赛事活动、学校演出交流活动为主,活动区域大多集中在校内,缺乏乐团的交流性和展示性。

(三)内容单调,学用失衡,易引起枯燥。

练习、纠错、重练、再细抠、再练习

教师在排练过程中,容易让学生重复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这首乐曲的乐谱, 能够较熟练地完成乐曲的连贯性。 在演出或比赛的时候达到更好的状态,虽然老师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但这种重复过多的情况,让学生惧怕练习,成为心理负担,枯燥乏味,体会不到音乐的乐趣。

(四)实践机会少,缺少锻炼。

除了排练,还是排练

练习、再练习,一个人练、一群人练,乐团就是不停地排练,有演出吗? 能够展示自我吗? 或者,能再有意思一点吗?似乎很少有机会。 很多时候孩子们不是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就是在一起排练的过程中,很少有人关注到把练习和实践建立联系。 学生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练习环境中,就没有机会用所学的技能展示、表演、实践,减少学习动力,效果一定大打折扣。 有些孩子因为锻炼机会少,难得上一次台会紧张得忘记乐谱,明明在下面完成得不错,但一上台就紧张到不知所措。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将各种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积累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五)对乐团期望过大,要求“立马出活”。

一些一线教师存在压力,可能来自自身、单位或学校之间的“比较”。 他们在自身并不是民乐专业的情况下,以为建设乐团“很简单”“纸上谈兵”。 比赛拿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乐团中真正参与乐团及相关社会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配合性,使乐团往良性方向发展,真正建立有温度、有配合、有实践的乐团。

二、实践与分析

(一)操作概念的界定。

1.青少年。10周岁—14周岁的中小学生,热爱民族器乐,具有一定相关民乐基础的民族音乐爱好者。

2.“以践促学”内涵界定。 “实践”从汉语词汇来讲,具体意思为:(1)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2)实际去做;履行。 “以践促学”在本课题的内涵界定为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个能力不仅指专业能力,更表现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具体表现为活动内容丰富性、活动形式多元性、活动参与自主性和活动平台社会性。

文章来源:《青少年体育》 网址: http://www.qsntyzz.cn/qikandaodu/2021/0625/2103.html

上一篇:青少年体育舞蹈运动员功能性训练方法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体育企业融合发展与市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