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研究(2)

来源:青少年体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5 10:5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低格调的网络语言对青少年道德价值的冲击 语言往往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网络语言交际中,人们同样应该遵守社会

(二)低格调的网络语言对青少年道德价值的冲击

语言往往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网络语言交际中,人们同样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礼貌规范准则,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能量。 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及缺乏监管等原因,网络语言存在趋粗鄙化、庸俗化的反文化倾向,涌现出一大堆品味格调低下、浅薄鄙陋的低俗网语。有辱斯文的屌丝等词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大行其道,充满了低级趣味,有违文明风尚的“装逼、傻逼、撕逼、牛逼”等逼族词和“靠、然并卵、小鲜肉、尼玛、蛋疼、土肥圆、狗带、你妹、矮穷挫”等类型的网络词汇大张旗鼓地广泛流传,令人生厌。 内涵恶俗猥琐的脏话粗话有恃无恐地横行于网络,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启齿的粗劣污浊之语被堂而皇之地贴到了网上。 有人故意起轻佻下流的网名,网络留言板出口成“脏”成家常便饭,各类下流脏话随处可见。 更有甚者,故意曲解词汇原意,将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语义无情丑化,如“神童”等同于“有神经病的儿童”,“天才”指代“天生的蠢才”,“偶像”成了“呕吐的对象”等等。 而诸如叫兽、老湿、砖家等等的调侃恶搞更是屡见不鲜。 总之,在网络语言的世界中,粗鄙的低俗语竟呈肆意泛滥传播之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受到威胁和挑战。 网络语言中这些粗言俗语,是语言中的糟粕和垃圾,在幽默搞笑包装背后实质是对价值观的侵蚀[5],不仅污染了语言环境,而且拉低我们的文化品位,败坏社会道德,危害社会文化生态环境[6]。

青少年可塑性较强, 这些低格调网络语言的任意泛滥对好奇模仿心强、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的青少年学生言语文明和道德修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会把孩子引入思维误区,不仅导致青少年语言素养下降,而且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模糊,不利于其良好社会道德观的养成。 长期浸润于低格调网络语言之下,年轻人的认知模式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陷入庸俗自娱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其语言行为也势必会逐渐走向庸俗化、粗俗化、低级化,这对于青少年的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网络语言暴力对青少年身心的负面影响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的虚拟匿名的语用语境及缺少法律监管,导致网络语言暴力在网络空间中肆虐蔓延。 无论是打开贴吧、论坛或网上讨论区等公共言论区域,还是浏览时事热点的网友留言或评论,随处可见“脑残、恶心、变态”等恶意留言或过激性恶搞言论,只要是女性受害者几乎都遭受到过言语上的性侮辱,打着爱国或道德幌子的道德绑架帖和诅咒帖在朋友圈或QQ 空间经常出现, 代表性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更是不胜枚举……网络语言暴力反映了网民的盲从和随大流心理,对事物的评价极端而偏激,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在所谓社会正义感的驱使下,网民在群体情绪影响下缺乏理性思考,往往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不论是非真伪,想当然地对事情下对错的判断, 不加辨别地对自己不认同的人或事使用粗俗、 诅咒或侮辱歧视性的暴力语言文字 (例如,GUN、TMD、BT、NND、草泥马、变态、人渣、龌龊等等)进行恶意攻击和诋毁[7]。 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核实新闻的真实性, 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前因后果,只是道听途说而后人云亦云地跟风谩骂和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过激言论。 这些恶语相向的语言文字超越对事件正常的理性评论范围,侵害被攻击对象名誉、隐私等合法权利,致使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心理情感遭到侵犯和损害,破坏了当事人及其亲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更严重污染了整个网络舆论环境,制约了整个网络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

青少年涉世未深,正处于寻求群体归属的心理需求阶段,有着融入同辈群体不落伍不被边缘化的强烈从众心态。 他们缺乏充足的人生历练和社会经验、心理及价值观也不够成熟,对互联网上真伪难辨、 鱼龙混杂的繁杂信息的辨别和评判能力差,尤其是受到一些煽动信息刺激和诱惑的时候,很容易受群体情绪的影响而盲目跟风和附和。 除此之外,网络开放、隐匿、不确定的陌生化语言环境,又使他们产生不必为言行负责的错觉,在伸张正义的名义下,更使得他们肆无忌惮地恶意攻击谩骂声讨和情绪发泄, 不自觉地陷入网络语言暴力的泥沼之中而不自知。 在以暴治暴的网络语言暴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对自身心理活动的觉知与调节能力不断降低,在自我接纳、人际关系、价值选择判断及情绪控制等等很多问题上产生负面的消极认知, 这些都不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成熟性格的养成。

文章来源:《青少年体育》 网址: http://www.qsntyzz.cn/qikandaodu/2020/0915/704.html

上一篇:文明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亲子依恋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