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青少年体育精神培养的价值分析与策略研究(2)

来源:青少年体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1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培养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化发展 人始终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交。良好的社交能力,能让个体快速融

(四)培养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化发展

人始终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交。良好的社交能力,能让个体快速融入一个群体,然后通过群体的智慧实现以个人力量难以实现的目标。体育精神强调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能教会青少年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道德准则与规范,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公平竞争、团结友爱等,从而快速融入群体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多体育项目都是集体项目,如篮球、排球、田径项目中的接力跑、乒乓球与羽毛球的双打项目和团体项目等。很多人喜欢这些集体项目,不仅是因为这些项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因为这些项目蕴含的合作精神。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都需要较强的社交能力,善于通过与他人合作,快速切高质地实现目标。而集体项目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恰好能给青少年以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启发,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三、青少年体育精神培养的可行策略

综上所述,体育精神培养对青少年的发展是有显著价值的。中学体育教育是我国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更好的实现育人目标,教育者应当重视青少年体育精神培养工作,立足学校体育教育,笔者认为学校应当将体育精神渗透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训练全过程。

(一)课堂体育教学中培养

在课堂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层面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教学目标方面,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应设定一些较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目标,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体育精神。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若教师始终给学生设定低于或接近于学生实际水平的目标,学生就会轻易达到目标,长此以往就会逐渐丧失拼搏进取的精神,也不会懂得何为艰苦奋斗。拼搏进取和艰苦奋斗都是体育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凡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都是从小经历了长期、艰苦的训练,才取得卓越的成绩。设定较高与学生实际水平的目标,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付出更多的汗水,忍受更多的身体伤痛和精神负担,这些付出和忍受,是对学生意志力的考验。经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学生达成目标,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培养了拼搏进取和艰苦奋斗的体育精神。

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将体育精神作为单独的一块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学习。体育精神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包括体育精神的定义、体育精神的内涵、体育精神的内容、体育精神的时代意义等。教师应当改变“体育教育等同于体育运动技能教育”的错误观念,肯定体育精神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体育精神理论引入体育教学内容。教师之间要积极开展关于体育精神理论知识构建的交流活动,尽快建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上,教师除了以讲解法生动讲解体育精神现相关知识外,还可以采用网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更多的有关体育精神的内容,最后由教师总结;还可以采用观赏教学法,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数字电视等观看职业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

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将体育精神作为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学生无论是学习体育基础理论,还是进行体育运动技能训练,还是参加体育游戏或体育竞赛,都渗透着体育精神,如吃苦耐劳、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拼搏进取等。每堂课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该堂课的体育精神进行评价,以分值(如100 分、80 分)或等级(优等、中等)的形式记录下来,将其作为评定学生学期末体育总成绩的重要考虑因素。

(二)课外体育训练中培养

在课外体育训练中,教师主要是从宣传、监督管理和评价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宣传方面,教师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宣传体育精神相关内容,给学生营造“人人学习体育精神”的浓厚氛围。教师要重视学生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学期可以评选“体育精神学生标兵”“体育精神学生模范”等,加大宣传,扩大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促使全校学生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另外,教师还要加大对学生家长的宣传,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工作中来,与学校形成合力,提升学生体育精神培养工作质量。

文章来源:《青少年体育》 网址: http://www.qsntyzz.cn/qikandaodu/2021/0708/2143.html

上一篇:体教融合下青少年体育教育中运动心理学的有效
下一篇:新冠疫情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变化与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