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青少年自杀、抑郁、被忽视……我们能做些什么

来源:青少年体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03 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习压力太大一跳了之,被母亲当众扇耳光一跳了之,写不完作业一跳了之……他们用永久性的死亡去解决一个暂时性的问题。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

学习压力太大一跳了之,被母亲当众扇耳光一跳了之,写不完作业一跳了之……他们用永久性的死亡去解决一个暂时性的问题。据《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就在上个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中学生心理问题严峻,家庭环境、教育方式是主因

“其实在目前的日常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峻。”

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广东祈福医院神志病科(心理科)主任林勇强神情凝重。

“一个初一女生因患有神经性皮炎养成揪头发的习惯,严重时可揪掉一片头皮。学校老师发现后进行心理干预,初步判断孩子患上了强迫症。但在与家长沟通时,学校发现孩子母亲性格较为暴躁,一旦发现她揪头发不是骂就是打,以至于孩子离家出走,好在孩子听话只是走到了学校躲起来,后来被老师们找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谈起最近了解到的一个病例,林主任非常感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女孩的心理问题是很难彻底根除的。”而在林主任的职业生涯中,类似的学生心理问题非常普遍。“还有些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然而孩子接受能力有限,读起来压力非常大,既不敢面对寄以厚望的家长,也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久而久之心理问题频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旦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或犯了错,轻则辱骂,重则殴打,也使得孩子的精神长期处于压抑和恐惧状态。总体来说,学业压力、不恰当家庭教育、特殊的家庭环境……这些原因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林主任表示。

开咨询室学生“吐苦水”,学校面临问题仍不少

面对日益增长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也非常重视。小编走访了一些学校,发现为预防、干预、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学校及老师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成立心理咨询团队,开设心理咨询室,学生可在固定时间到咨询室“吐苦水”;同时班主任还要筛查班级里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干预、沟通,了解情况后再与学生家长沟通,针对部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则建议家长带至专业的医院或机构解决问题并提供诊断回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学校表示,学校心理老师的专业程度不高,支撑力度较小;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部分家长轻视认为不重要;社会上心理教育机构鱼龙混杂,专业医院太远或人太多,不方便就近就医。尤其针对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学校难以进一步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举步维艰。

对此,林勇强主任直截了当指出问题所在——由于对专业心理知识、教育的缺失,很多家长根本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一说到心理问题,很多家长直接认为是精神病。”他无奈地说,哪怕感觉到了孩子有异样,也并未加以重视,一如既往的,对孩子不停地说教、施压,直到孩子不堪重负。

专业医生:“教医结合”建立“点对点”转介机制

“1/5左右的孩子会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得到合理诊疗的比例还不到20%。除了专业医生缺乏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很多家长在孩子情绪障碍的早期并没有意识或发现或重视。”针对前文的两个青少年心理案例,林勇强主任做了专业分析。他建议,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问题预案,并“教医结合”与医院建立高效的“点对点”转介机制。

林主任表示,部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并不会随其长大就消失。比如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会演变成成人的多动症,有些孩童时期的品行问题,成人后会演变成反社会行为问题,有部分还会伴有情绪障碍。

因此,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林主任认为首先要让家长正确了解“心理”这个概念。学校可利用家长会契机,邀请心理科专家为家长科普心理健康知识,他笑言道:“医生的话会更有说服力”。其次,他重点指出了“预防大于治疗”,提前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及教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文章来源:《青少年体育》 网址: http://www.qsntyzz.cn/zonghexinwen/2021/0503/1697.html

上一篇:深圳市青少年帮困助弱专项基金募捐行动启动
下一篇:香港医管局举行研讨大会 国家卫健委主任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