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青少年科技大赛屡遭质疑:研究癌症机制,动用(2)

来源:青少年体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1 1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柳伟是华北地区某市重点高中的老师,专职负责科技创新赛事已超过十年。他介绍说,学校通常会在每年暑假前将大赛开始的信息通知到学生,学生自主报

柳伟是华北地区某市重点高中的老师,专职负责科技创新赛事已超过十年。他介绍说,学校通常会在每年暑假前将大赛开始的信息通知到学生,学生自主报名参赛,并可利用暑期准备项目。秋季学期开学后,学校会统一接收学生上交的申报材料,并报送到市赛的主办方——市科协。每年11月左右,市科协初评确定奖项等级和名单后,将选择一等奖和部分优秀的二等奖项目进行终评答辩。现场答辩结果优秀的项目将选送省赛参加初评,答辩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的项目也可能被下调获奖级别。省赛的终评答辩则是次年4月份左右举行,而全国赛则一般在每年7月中下旬举行。也就是说,当年的全国大赛的参赛项目,都是上一年就要开始申报的。

柳伟提到,学生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查新报告、项目研究报告及附件。按比赛《规则》,查新报告是指每名申报者须在项目研究开始前和申报参赛前对项目选题和内容分别进行查新检索,并至少提交1份真实、规范的查新报告。柳伟指出,查新报告并不同于论文查重,主要是证明项目的创新点是否成立,因此并不要求学生到专业机构或学术期刊网站进行查新,也有学生在百度上进行检索。

柳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市赛和省赛的评委一般由所在区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担任。主办方有相应的评委专家库,赛前主办方会从专家库中随机选择评委,这一过程有相应的保密要求。

曾参加过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董森则对部分评委的专业对口问题提出质疑。他表示,自己某次参加省赛终评答辩的项目是关于单片机的,但答辩评委并非该领域专家,所以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并差点因此错失奖项。

对于备受质疑的造假问题,柳伟表示,《规则》中有“三自”和“三性”的评审原则。所谓“三自”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论文;“三性”则是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他坦陈,对“三自”和“三性”的把握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旁人很难真正确定在项目的选题、研究和撰写中,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外力帮助。科技创新大赛现有的初评和终评模式,并不能完全排除项目中的过度借助外力的情况。在初评中,评委对申报材料的评审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仍难以发现。即使是终评中现场答辩这“最后一道关卡”,学生也可以通过记忆项目主旨、预判评委提问内容来提前准备,而且,一般而言,专家评委也不会抱着质疑造假的预期去提问。

在柳伟看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部分学生是真正对科技创新感兴趣,也是有一定创新潜质和能力的。对于这类非常规型人才,应该提供渠道和平台供其锻炼和发展,而不是一刀切地认为中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都是依仗外力和作弊造假,更不能因噎废食地彻底堵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路。

公开信息显示,第1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获得者、第2届二等奖获得者樊晓辉,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校董会讲席教授,并担任世界上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大双筒望远镜“科学委员会主席,曾获美国天文学会年度青年天文学家奖。

大赛的吸引力在哪

“类似近期曝出的造假行为,肯定每年都有。每年我都会看省奖的获奖名单,有些项目的名称,我看一两遍都看不懂它的研究内容,要逐字去断句。这一看就是大学水平的研究项目。”柳伟说。

他还透露说,在市面上,有专门做科技创新类赛事的培训机构或教育中介。这类公司通常是提供从奖项指导、自主招生、高考咨询报名等一条龙服务,收费不菲。“有需求,市场就会迎合。”

一项原本为了鼓励青少年向往科学、大胆创新的全国性品牌活动,一度与升学挂购,参赛者可能获得的红利,曾经是相当可观的。根据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免高考,保送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此外,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高中阶段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上者,最多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20分投档。

凭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便可保送上大学或加分的政策,在2014年之后成为历史。201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国科协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这一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开始适用。

文章来源:《青少年体育》 网址: http://www.qsntyzz.cn/zonghexinwen/2020/0721/438.html

上一篇:青少年如何应对近视问题方法
下一篇: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实施意见出台 高中开设足球